最新消息
快速入口
出口认证成为罗非鱼产业关注焦点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最新消息
出口认证成为罗非鱼产业关注焦点
更新日期:2014-11-25  浏览:3614

  11月18-19日,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与罗非鱼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罗非鱼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广西北海隆重举行。罗非鱼产业所有的大型加工企业几乎全部参会,罗非鱼领域的专家、学者等100余人也都对此会议表示极大兴趣。


  研讨会上,国际市场变化和国际认证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养殖管理委员会(ASC)商业营销经理Esther Luiten博士介绍了“欧洲市场对认证白肉鱼类的市场认知”。报告中,她对ASC机构及其标准、欧洲白肉鱼市场以及白肉鱼认证情况的市场趋势、如何选择标准级认证、ASC如何帮助提高产品附加值这几个方面做了详细介绍。


  据其预测,2015年整个欧洲白肉鱼市场,无论是价格还是消费量都会出现稳定的趋势,但白肉鱼在欧洲的差异化非常低,即被其他品种取代的可能性非常高,所以其竞争会更加激烈,虽然目前欧洲在全球罗非鱼市场中的比例仅占1%,但罗非鱼在欧洲具有成为竞争力产品的潜力。消费者之所以选择ASC标签产品,是因为ASC为他们提供了养殖标准,首先告诉消费者这样的产品是从哪里生产,其次他们对产销过程制定了一定的标准供消费者追溯,从而使消费者对这些认证产品产生信任。


  关于选择标准级认证,首先应考虑针对性,即清楚要选择的认证是侧重养殖还是加工,认证范围是涵盖环境、社会、食品安全还是饲料、养殖、加工过程等等;其次考虑该认证标准是否明确并且具有意义,即标准中的内容是否切实能实现,并且不会提出一些过于繁琐和难以达到的要求;第三,需考虑认证的过程是不是可信赖,包括标准的透明度、严格执行程度、标准是否具有包容性可和其他的标准共存;第四该标准是否对所有的申请方都公平对待。


  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方面,以欧洲水产品消费的主要国家荷兰和德国为例,其认证水产品的市场份额分别从2013年的5%增长到2014年的16%、从2013年的6%到2014年的13%,以此说明目前市场对ASC产品的认知程度提升较快,在更大市场范围内认证为产品带来了正面影响力。她指出现已拥有ASC认证的罗非鱼养殖场有26家,目前有一家中国企业正在认证当中。


  欧洲水产市场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场景,不同国家对可持续发展和认证的要求也差异很大,对水产品的喜好也极为不同。以荷兰和德国为例,欧洲消费水产品的两个倾向,即传统海捕白肉鱼消费量占绝对优势,巴沙鱼和阿拉斯加狭鳕已成为最主要的两种实惠白肉鱼选择。2013年欧洲共进口罗非鱼44800吨,进口整鱼的主要国家为法国、荷兰、英国和比利时。冻整条进入欧盟后一般流入水产批发市场,不进入超市,多为非裔等少数民族群体消费,目前这一块市场及消费者的可持续性发展意识和对第三方认证的意识不强。进口罗非鱼片的主要国家为波兰、西班牙、德国和荷兰,其中,德国和荷兰比比波兰和西班牙的可持续性发展意识和对第三方认证的要求高。中国是欧洲市场最主要的供应国家,市场份额约占72%,但是也不容忽视来自亚洲其他国家的竞争。


  目前欧洲白肉鱼认证市场趋势存在三个特点,第一,罗非鱼和越南鲶鱼是ASC认证的最主要品种;第二,目前认证水产品占全部水产品的10%-15%,认证水产品的供应量如果能够有所增加的话,市场结构也会相应改善。第三,在东欧地区,随着消费者认知的不断提升,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认证水产品的采购量。


  和欧盟相比,美国市场没有那么复杂和多元化且消费者对罗非鱼接受程度较高。2013年美国进口了超过23000吨鲜罗非鱼鱼片,罗非鱼在美国人均消费最多的10种水产品种排名第4,美国3亿多人口人均消费1.43磅的罗非鱼。美国市场罗非鱼进口量为欧洲市场的10倍以上,两个市场一个增长难度大,增幅小,另一个增长难度小,增幅大。


  十年前的和今天的采购商选择供应商时相比较。在过去,采购商更看重质量、价格、服务和产品能否持续供应。今天,采购商需要考虑的因素增加,对供应商及其产品的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动物权益和可追溯性均要考核。BAP标准是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对养殖认证的指导大纲,对环境责任、食品安全、社会责任、动物权益和可追溯性这五个方面做出了规定,覆盖整个水产养殖生产链,目前国内有38家罗非鱼养殖场和43家罗非鱼加工厂获得了BAP认证。


  约80%的中国罗非鱼目前也许并非产自具备能力进行认证的大规模养殖场,而更多则来自中小规模的养殖户。加上他们对行业的影响不容小觑,比如对小规模的养殖户的监控能力有限,一旦出现养殖不规范、药残超标等事件,加工企业首当其冲受到严重影响。所以终端市场的产品质量形象、产品稳定性与原料供应方密切相关,但往往小规模生产者易在养殖规范化进程中被“遗忘”。


  在市场需求规范化养殖的产品趋势下,通过认证的大型养殖场能带引市场,起到表率作用,这无疑是很好的。但多数国际认证标准为舶来品,制定者多由西方工业化、大规模生产者和零售商主导,对亚洲发展中国家、人口资源非常紧张地区情况缺乏一定了解,因此推行认证难免出现水土不服状况。


  因此通过Farm-in-Transit项目,能够先在自家门口划一道“及格线”,通过养殖区域差异化的基础,进行区域化管理,打造差异化品牌产品。比如正在着手建立的海南罗非鱼产业跨产业链的合作平台,将项目资金着重支持小规模养殖户,用于技术推广、能力建设和市场对接,并通过2年的时间实现几个目标:


  首先建立规范化养殖区域,以海南为试点,结合其社区组成、环境特色和现有的生产模式打造养殖标准。其次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第三为加强供应链上的合作与透明;第四,让社区收益;第五促进小生产者自我组织能力的提升。该平台的设想包括三个阶段,贯穿这三个阶段最核心和基础的是区域养殖规范标准的制定和落实。第二阶段为行业组织能力建设。这个平台应具备专职运营团队。第三阶段为影响政策与市场。即该平台真正的服务不仅仅是对内服务,同时对外还要影响政府的决策,推动科研的力量及时转换成行业力量等。


  此外,提出区域养殖标准的概念后,ASC或者BAP都表示非常欢迎,他们不会认为生产方有了自己的标准就不用他们的标准了,而是愿意积极参与到海南区域标准的建立过程中,并相信往后更容易帮助更多养殖户达到第三方认证标准。(来源:中国海洋食品网)

 


 

声明:


  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